為扭轉國內學者像小學生為了測驗拿高分而念書,一味尋求在科研指標「點數」較高的學術期刊揭曉論文的研究歪風,國科會決意全面捨棄以論文計點排序的評審模式,改以研究功效的實質影響性,做為審查研究計畫經費津貼的首要根據。
國科會高層官員直言,現有審查體例不只讓審查委員變懶,僅依申請者科研指標積累點數排序,就決定誰可以或許拿到研究經費津貼,更嚴重的是「這個數字會延長到黉舍,做為黉舍審查傳授升等主要根據。」孫以瀚強調,新軌制從來歲起實行,國科會不再計算申請學者的科研指標積分,改以頒發研究論文或出版專書的本色影響性,例如研究成果揭曉後,是否受邀出席學術鑽研會發表演講或論述研究的重要性,或技術移轉給廠商、對產業有進獻等。
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以《金剛經》論述尋求佛法的進程,形容這項重大變革,強調科研指標應該是匡助學者尋求卓著的對象,不該該釀成限制研究成長的框架,就像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乘筏渡河尋求佛法,在到達彼岸以後,就應該棄筏登陸、繼續往前走翻譯台灣要追求學術出色也是一樣,不該該再執著於尋求會讓人變懶的量化科研指標。
中國時報【李宗祐╱台北報道】
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指出,國科會目前審查研究計畫,最首要是根據申請者頒發論文的期刊,在SCI(科學引文指標)和SSCI(社會科學引文指標)等科研指標的影響係數加權處理、計較出總點數,再由審查委員根據研究計畫內容,決議是否賜與經費津貼。現有評審體式格局用公式機械化算出來後,人人就很在乎誰人指標,揭橥論文時,不是斟酌投稿的期刊有多好,而是斟酌誰人有幾個點數,可不可以拉高分數。
國科會副主委牟華夏透露表現,假如大師都只在乎揭橥論文的期刊,可以積累幾何點數,就會世界大亂。學者不克不及把科研指標當做研究方針,應該要尋求傑出和立異的研究翻譯但國內學者現在卻本末顛倒,為追求指標而做研究,就如同小學生為了考試拿高分、為了得獎而讀書。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9C%8B%E7%A7%91%E6%9C%83%E7%A0%94%E7%A9%B6%E5%AF%A9%E6%9F%A5-%E6%8D%A8%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